讀書會曰:戰(zhàn)爭能夠勝利,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因素,有些歷史,不容我們忘記,今天就和大家講述一位愛國道長的事跡,來緬懷那段歷史。原作者為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
千里大營救,是紅西路軍失敗后河西各族人民進行救助的一個常態(tài)。今天,我們雖只截取了其中一個片斷,即一個宗教界人士營救西路軍的事跡。但相信,透過這個塵封的故事,不難想見河西人民對中國革命曾做出的貢獻,以及人民乃勝利之本的真正含義。
1937年4月,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西路軍左支隊800多人終于走出了祁連山腹地,向著甘新交界的星星峽前進——準備在陳云等同志的接應(yīng)下轉(zhuǎn)赴新疆。這是西渡黃河的2.18萬名將士中僅余的一支成建制部隊,并且是在經(jīng)歷了一條山激戰(zhàn)、永昌苦戰(zhàn)、高臺血戰(zhàn)、倪家營子鏖戰(zhàn)、三道柳溝突圍、梨園口阻擊等連連戰(zhàn)事后,又在冰天雪地的祁連山中穿行了40多天的一支紅軍隊伍。
這支飽嘗人間苦難并不斷經(jīng)受生存極限考驗的隊伍,在安西得到了榆林窟道長郭元亨的全力相助。日后,周純麟將軍在回憶這段經(jīng)歷時寫道:“我們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如此艱苦的條件下,多次絕處逢生,沒有餓死,與像郭元亨道長這樣的宗教人士、愛國人士及人民群眾的盡力支持和幫助是緊緊分不開的?!?/p>
一
安西榆林窟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,開創(chuàng)于隋以前,是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榆林窟地處河谷,兩邊懸崖陡壁,榆樹叢生,西距敦煌縣城140公里,北距安西縣城70余公里。
1937年4月22日,西路軍左支隊到達蘑菇臺。這里毗鄰榆林窟,建有一座不大的道觀,觀內(nèi)住著郭元亨道長和兩位徒弟。由于人煙稀少,這里平日偶有過往商旅和香客。郭元亨道長是土生土長的高臺人,為躲避抓兵,1927年31歲時逃到安西縣一帶靠打短工謀生,后出家為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