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書者,劉德升造也。不真不草,是曰行書。晨雞踉蹌而將飛,暮鴉聯(lián)翩而欲下。貴其家承躡不絕,氣候通流。
--《六體書論》唐·張懷瓘
當疏不疏,反成寒乞,當密不密,必至凋疏。
--《續(xù)書譜》宋·姜夔
深識書者,惟觀神彩,不見字形。若精意玄鑒,則物無遺照,何有不通?
--《文字論》唐·張懷瓘
吾之術,以能執(zhí)筆多見碑為先務,然后辨其流派,擇其精奇,惟吾意之所欲,以時臨之,臨碑旬月,遍臨百碑,自能釀…
--《廣藝舟雙楫》清·康有為
七曰耀鋒,緊御澀進,如錐畫石是也。八曰按鋒,囊鋒虛闊,章草磔法用之。九曰揭筆,側鋒平發(fā)?!溉恕?、「天」腳…
--《玉堂禁經》唐·張懷瓘
用筆何如結字難,縱橫聚散蕞相關。一從證得黃金率,頓覺全牛骨隙寬。
--《論書絕句一百首》現(xiàn)代·啟功
書必先生而后熟,既熟而后生。先生者,學力未到,心手相違。后生者,不落蹊徑,變化無端。然筆意貴淡不貴艷,貴…
--《書法約言》清·宋曹
狐疑不決,病在餒:剽急不留,病在滑。得筆須隨,失筆須救。細參消息,斯為得之。
--《臨池管見》清·周星蓮
凡學字時,先當雙鉤,用兩指相疊,蹙筆壓無名指,高提筆,令腕隨己意左右。然后觀人字格則不患其難矣,異日當成一…
--《論寫字法》宋·黃庭堅
骨豐肉潤,入妙通靈。努如直槊,勒若橫釘。虛專妥帖,毆斗崢嶸。開張鳳翼,聳擢芝英。粗不為重,細不為輕。纖微…
--《玉堂禁經》唐·張懷瓘
得其意矣,心追目極,精誠孚感,恍若親見其人,披云霧而下之,揮霍于吾前,忽若電馳,倏疑星墜,可喜可愕,奇怪…
--《大書長語》明·費瀛
四指爭力,勢相蹙迫,鋒自然中正渾全,掌自虛,腕自圓,筋自左紐,而通身之力出矣。
--《廣藝舟雙楫》清·康有為
如人面不同,性分各異,書道雖一,各有所便。順其情則業(yè)成,違其衷則功棄。
--《六體書論》唐·張懷瓘
八分之意,本為擺筆,而古人謂之為分。即篆法之左右兩腳分張下垂者,亦為擺筆。惟行與草之用擺筆,尤足見手之擺…
--《筆法探微》民國·徐謙
書家以分行布白,謂之九宮。元人作書經云:黃庭有六分九宮;曹娥有四分九宮。今觀信本千文,真有完字具于胸中。若…
--《跋率更千文》明。董其昌
法宜腕與紂、指與筆一齊米下,紂用力佐腕,腕用力佐指,指用力佐筆,筆不使其稍偃。衛(wèi)夫人所云:“須盡一身之力以…
--《臨池心解》清·朱和羹
所謂收者,收其筆鋒也。篆隸筆畫之尾,罕有出鋒者,惟《景君銘》、《天發(fā)神讖碑》,一隸一篆,作楔形筆,不用護…
--《筆法探微》民國·徐謙
畫多者宜瘦,少者宜肥,魏晉書法之高,良由各盡字之真態(tài)。
--《續(xù)書譜》宋·姜夔
筆得墨則瘦,得朱則肥。故書丹尤以瘦為奇,而圓熟美潤常有余,燥勁老古常不足,朱使然也。
--《續(xù)書譜》宋·姜夔
非但作字然,即驗之百工,凡手指用力之事,其力莫非出自腰膂,輪扁所謂應于手、厭于心,而可以至妙者也。求之指…
--《書學拾遺》清· 姚配中
法書之于字學,如詩有別才,非關學;詩有別趣,非關理;又似八珍之于庖丁,非關服食,而但取其適口;麗人之于后庭…
--《寒山帚談》明·趙宦光
護尾者,反收之謂也。藏頭用逆勢,及其行筆則不得不用順勢,至尾若仍以順勢終,必有始勁終疲,始澀終滑之病。
--《筆法探微》民國·徐謙
字必取筋骨。自詛楚而下無筋,自石鼓而下無骨,獨秦斯能藏筋骨于皮相間。過此而往,此道傳于徒隸中。唐陽冰自謂直…
--《寒山帚談》明·趙宦光
真法起筆成方頭者,為由隸入真之漸,隸法如是,則近真書,真法如是,則含隸意。但真不可進至圓筆屬紙耳。行、草…
--《筆法探微》民國·徐謙
凡為書家,筆無不動者,惟動力有大小,而優(yōu)劣判焉。此則天資所限,非關人力也。筆法示人以所動,而能動則存乎其…
--《筆法探微》民國·徐謙
平腕,欲手眼之向下,橫撐大指,欲其指平而執(zhí)低。手眼向下,則腕反而筋紐。大指橫平下拒,則掌豎而食指昂。右腕…
--《廣藝舟雙楫》清·康有為
士大夫惟荊公有古人氣質而不端正,然筆間甚遒。溫公正書不甚善,而隸法及端勁似其為人。
--《論書》宋·黃庭堅
書若人然,須備筋骨血肉,血濃骨老,筋藏肉瑩,加之姿態(tài)奇逸,可謂美矣。
——近代 康有為《廣藝舟雙楫》
作字如人,然筋骨血肉,精神氣脈,八者備而后可為人,闋其一行尸耳。
——清 王淑《論書滕語》
書必有神,氣,骨,血,肉,五者闋一,不成為書也。
——北宋 蘇軾《論書》
初學之際,宜先筋骨,筋骨不立,肉何所附。
——唐 徐浩《論書)
徐浩《不空和尚碑》局部
風神者,骨中帶肉也。老勁者,肉中帶骨也。有志臨池者,當以慧眼區(qū)別之。
——清 朱和羹《臨池心解》
先儀骨體,復盡精神,有膚有血,有力有筋......。絲來線去,脈絡分明。
——《書學詳說》
骨即存矣,而遒潤加之。
——唐 孫過庭《書譜》
凡作書,無論何體,必須筋骨血肉備具,筋者鋒之所為,骨者毫之所為,血者水之所為,肉者墨之所為,鋒為筆之情,水為墨之髓。
——清 包世臣《安吳論書》
以筋骨立形,以神情潤色。
——唐 張懷瓘《文字論》
字之骨,大指下節(jié)骨是也;字之筋,筆鋒是也;字之肉,筆毫是也。字生于墨,墨生于水,水者,字之血也。
——元 陳繹曾《翰林要訣》
人之于書,得心應手,千形萬狀,不過曰中和,曰肥,曰瘦而已。若而書也,修短合度,輕重協(xié)衡,陰陽得宜,剛柔互濟。
——明 項穆《書法雅言》
肥字須要有骨,瘦字須要有肉。
——北宋 黃庭堅
骨體筋而植立,筋附骨而縈旋,骨有修短,筋有肥細,二者未始相離,作用因而分屬筋骨不生于筆,而筆能損之益之;血肉不生于墨,而墨能增之減之。肉托毫穎而腴,筋籍墨沉而潤。腴則多媚,潤則多姿。
——清 笪重光《書筏》
夫馬筋多肉少為上,肉多筋少為下,書亦如之。
——唐 張懷瓘《評書藥石論》
書有筋骨血肉,前人論之備矣,抑更有說焉?蓋分而為四,合則一焉。分而言之,則筋出臂腕,臂腕須旋,旋則筋生;骨出于指,指尖不實,則骨骼難成;血為水墨,水墨須調;肉是筆毫,筆虛圓健。血能華色,內則姿態(tài)出焉;然血肉生于筋骨,筋骨不立,則血肉不能自榮。故書以筋骨為先。
——清 朱履貞《學書捷要》
故其始學得其粗,未得其精;太緩者滯而無筋,太急者病而無骨;損毫側管,則飩慢而多肉;豎筆直鋒,則干枯而露骨。
——清 馮武《指意》
今吾臨古人之書,殊不學其形勢,惟在求其骨力,而形勢自生耳。吾之所為,皆先作意,是以果能成也。
——唐 李世民《筆法訣》
柔和則綽約呈姿,剛節(jié)則鑒艷執(zhí)操。
——唐 張懷瓘《評書藥石論》
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,骨勁而氣猛也;虺翟備色而翱翱百步者,肉豐而力沉也。若藻曜而高翔,書之鳳凰矣。
——宋 朱文長《續(xù)書斷》
骨豐肉潤,入妙通靈。
——清 馮武《書法正傳》
拘則乏勢,放又少則,純骨無媚,純肉無力,少墨浮澀,多墨笨鈍。
——梁武帝《又答論》
蓋有骨必有肉,有實必有虛。否則崢嶸而近于險惡,無縹緲空靈之勢矣。
——清 盛大士《溪山臥浮錄》
書法趨骨力剛健,蕞忌野。
——清 梁獻《學書論》
筆格遒勁,亦是渾厚有力,非出筋露骨,令人見面刺目。
——清 華琳《南宗訣秘》
善筆力者多骨,不善筆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,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;多力豐筋者圣,無力無筋者病。
——晉 衛(wèi)爍《筆陣圖》
使盡氣力,至于沉盡入骨,筆乃能和。和則不剛不柔,變化斯出。故知和者,沉勁之至非縱逸之謂。
——清 王淑《論書滕語》
瘦而露骨,肥而露肉,不以為佳;瘦不露骨,肥不露肉,乃為上也。
——明 項穆《書法雅言》
畫促則字勢橫,畫疏則字形慢;拘則乏勢,放又少則;純骨無媚,純肉無力,少墨浮澀,多墨笨飩,比并皆然。
——蕭衍《答陶隱居論書》
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,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。
——北宋 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書之要,統(tǒng)于“骨氣”二字。骨氣而曰洞達者,中透為洞,邊透為達。洞達則自之疏密肥瘦皆善,否則皆病。
字有果敢之力,骨也;有含忍之力,筋也。用骨得骨,故取指實;用筋得筋,故取腕懸。
——清 劉熙載《藝概》
字要骨骼,肉須裹筋,筋須藏肉,貼乃秀潤生,布置穩(wěn)不俗,險不怪,老不枯,潤不肥。變態(tài)貴形不貴苦,苦生怒,怒生怪。貴形不貴作,作入畫,畫入俗,皆字病也。
——北宋.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凡人物之生也,必柔而潤,其死也,必硬而燥,草木亦然。柔潤則肥瘦皆圓,硬燥則長短皆扁。是故曲直在性情,而達于形質。圓扁在形質,而本于性情。
——清.包世臣《安吳論書》
唐太宗曰:吾少時觀陣,即知強弱。今臨古人書,不學其形勢,惟求其骨力,及得其骨力,而形勢自生耳。
——清.梁章鉅《學字》
學書如學拳。學拳者身法,步法,手法,扭筋對骨,出手起腳,必極筋所能至。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,予所以謂臨摹古貼,筆畫地步,必比古貼長過半,乃能盡其勢而轉其意者也。至學拳已成,真氣氧足,其骨節(jié)節(jié)可轉,其筋條條皆直,雖對強敵,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間若無事者。書家自運之道,亦如是矣。
——清.包世臣《安吳論書》